
20年前,走在大街上元宝枫资本,大学生凤毛麟角,街上大多数人都只是上过小学或者是中学,如今走在大街上,大学生一抓一大把,小学毕业生或者说文盲反倒成了凤毛麟角。经过20多年的变化,学历反倒是这个时代贬值速度最快的东西。
还记得葛优的那句台词吗?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。可是现在人们已经发现,并不是所有上过大学的人都能称之为人才。物以稀为贵的这个道理在学历领域同样适用。我国现在感受到的这一切,隔壁邻居日本此前就感受到了。

以前人们坚信学历越高,人生一定会有改变和上升。可现在人们已经发现,有了学历,不见得就比其他人能找到更好的工作。今天就来看一下,日本当年的学历是如何从万人追捧一步一步变成一文不值的。
还没走出校门就能收到入职邀约
别看现在日本的经济半死不活,在40多年前,日本人也经历过欣欣向荣的阶段,经济增速很快,各行各业都在赚钱,企业之间更是争相抢夺大学毕业生。在当时,日本的大学生甚至被称为“金蛋”。每一颗金蛋都被企业预先定制,大学生尤其是名校毕业生还没有走出校门,就能收到入职邀请。

资料显示,男学生平均能收到3份,女学生平均能收到2.5 份。像早稻田大学、东京大学这些名校,从里面走出来的学生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,他们的工资相对于日本社会的平均薪资更是高出3倍之多。
尤其是日本的汽车企业,在争抢毕业生这件事上更舍得花血本。80年代的三菱汽车为了吸引高学历人才,推出过入职就送汽车的高福利。这些活生生的案例确实让越来越多的日本人相信,只要上大学,就一定能够改变人生的命运。

于是,一切都跟我国后来经历过的那样,日本的各个家庭也开始拼命的让自己的子女好好学习,全社会陷入到了绝对的学历崇拜之中。那个年代出生的日本中小学生,就相当于后来中国流行的鸡娃。
资料显示,在1985年前后,日本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大量的课外补习班,课外补习市场规模达到了惊人的1.2万亿日元,私人补习班的规模突破了两万家,据说比日本全社会的便利店还要多。对学历的崇拜已经异化到了学历的诱惑。

很多家庭开始无脑的相信,让子女上大学就是最好的投资。有些父母为了补足补习费用,甚至不惜抵押掉房产,就是为了让子女能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。其实很多事情一旦变得疯狂而不正常,后面的结果同样也会变得不正常。
上学固然是最好的人生投资,但在当年的日本元宝枫资本,人们更看重的是学历带来的短期和实际收益。这样崇拜学历的结果就是大学生的数量急剧攀升,学历也开始跟着贬值。

更让日本人意想不到的是,到了90年代,经济泡沫被戳破,经济增速放缓,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。疯狂卷学历卷到最后,很多日本人发现,连找一份普通工作的机会都很难。换句话说,拼命投入并没有换来实际的回报。
毕业生太多,学历贬值
1992年,对当时的日本大学毕业生来说,这是绝对的人生拐点。此前,日本每年的大学生就业率都在80%以上,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跌破80%并继续下滑,短短几年的时间甚至跌破了70%。整个90年代的日本大学生找工作都异常艰难,每名毕业生哪怕投100份简历,也不见得能够找到工作入职上班。

我国后来经常讨论日本很多人常年宅在家里变成废物,实际上讨论的正是这批人。他们一开始也并非不思进取,只不过被残酷的现实戳破了梦想,当年有些大学生找不到工作,最终只能靠打零工生存。
人们这才意识到,学历固然重要,但真正重要的还是个人的能力。因为当人们普遍都拥有学历的时候,实际上大家又处在了同样的起跑线上,你并没有比别人高出多少。这就是典型的学历贬值,或者说是学历通胀。

简单来说,在大学生数量少的年代,拥有大学文凭的人因为是少数,可以利用手中的文凭向社会和企业证明自己的价值,从而就能处在有利的位置。可是随着学历贬值,因为人手一本毕业证书,企业就不可能直接挑选了,而是要从中寻找真正有能力的人,如此一来,那本毕业证书也就没有了真正的价值。
企业的日子也不好过,经济增速放缓,找工作变得更难,这批大学毕业生该怎么办呢?日本人当年又找到了另一个办法,那就是考研。

研究生扩招制造的幻象
现在回头去看当年那些找不到工作的日本毕业生,他们选择去考研究生,完全就是在假装努力。日本政府也迎合了这种趋势,不但采取了大学扩招政策,同时也放宽了考研的限制。
同样是在1992年,日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全部扩招。这项政策实施不到3年元宝枫资本,日本的研究生人数就从原来的6万增长到了11万。日本政府美其名曰学历提升和人才储备,但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?

从后来的结果看,上了研究生只不过把找工作难这个问题推迟了几年而已。拿到硕士文凭之后,日本的就业形势并没有发生丝毫改变,在1995年的时候,有高达80.3万名大学生一起涌入了就业市场,这一年的大学生就业率又进一步下降到了67.1%。
研究生扩招并没有改变就业难的局面,反倒让研究生的质量整体下降了。日本政府原计划用10年的时间将硕士规模增长到10万人以上,没想到只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就超过了原来的计划,甚至后来的规模比规划的人数还要多出两倍多。

因为盲目的扩张,原本那些不具备研究生教学资质的学校也开始私下招生,大量的民间资本也涌入到了高等教育领域,这也导致日本各地的研究生教学质量急速下滑,换句话说,进一步让学历贬值了。
于是,日本人又一次后知后觉的发现,研究生扩招非但不解决问题,反倒激化了问题和矛盾,只不过是制造了又一个幻象,找不到工作的人还是找不到。

开始考公和啃老
人均都是大学生,有相当一部分规模还是研究生,可就是找不到对等的工作,怎么办呢?日本社会在当年很快也流行起了公务员考试热。是的,你没有看错,我国后来经历的考公热,日本人很早就做过了。
数据显示,1991年的时候,日本公务员的报考人数还只有7万多人,仅仅过了4年,报考人数就飙升到了12.4万人。公务员的规模毕竟有限,根本承载不了这么多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,所以剩下的绝大部分人,在找不到工作的前提下,最终只能回家啃老。

从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,日本社会突然出现了大量的啃老族。短短几年的时间,躺在家里什么都不干的年轻人,从原来的8万人规模飙升到了 40万人以上。
一个38岁的啃老族,整整在家躺了15年,还有一个47岁的废宅,也在家里待了整整17年,完全靠母亲的养老金生活。日本人后来将这部分群体定义为迷失的一代,但是真正的问题并不应该全都由他们来承担。

学历贬值的本质是什么?
人们肯定会有这样的疑惑,社会的各行各业这么多,难道真的就承载不了就业人口吗?其实并不是承载不了,而是大学扩招之后,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就业和找工作观念。
试想一下,一个家庭为什么要拼死拼活的供孩子上大学?不就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,继而带动整个家庭完成阶级跃升吗?这就相当于投资,人们想的肯定是赚钱,而不是本金不变或者是赔钱。

于是,在毕业之后,每个大学生都想找一份十分体面的工作,收入要高,未来还要有增长的空间。但问题就在于,社会上这样的工作岗位永远是少数,哪怕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,都不见得能够消化掉庞大的大学毕业生。更何况,日本的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就完全破灭了。
如此一来,那一批在大学扩招中毕业的学生,其中的很多人只能沦为边缘人士。经历了这一切的日本人才逐渐明白,拼命的去卷学历,拼命的想要得到更高的回报,尤其是通过学历来获得更高的回报,简直就是痴心妄想。

也有观点认为,只要社会的经济持续保持在增长状态,那么就一定能够消化得了这么多的毕业生。理论上是如此,可实际情况是,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。所以,针对上大学和就业,人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知,那就是学习可以让人掌握知识和技能,但是却并不一定能够让人完成阶级跃升,在任何时段都是如此。
只有具备了这种相对理性的观念,才不会让人的心态产生落差。尤其是在就业形势不太好的情况下,如果还保持着原来的观念不变,产生的落差就会更大。日本过去已经用亲身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。

结语
还有一个本质原因,那便是社会上对于成功的定义太过于单一。人们追求的成功无非都是好的工作、好的收入、幸福的生活以及阶层的跃升。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只是财富,而一旦陷入学历崇拜的陷阱,就会让人误认为上了大学就能够成功。

但真实的社会运转却并非如此,因此,一旦过分崇拜学历,接下来大概率就会出现学历贬值的局面。一句话,不能够用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上大学这件事,不能够用平常的心态去看待成功。把上大学看成是一种财富上的投资,而且还是唯一的投资,所以一旦失败,产生的失落感自然就很大。
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